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12    次浏览
作者|刘芳栋编辑|李沿欣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刮起台风,你准备好了吗?◆趋势:工业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互联网开始发力的21世纪,各国纷纷加快了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布局,许多发达国家将机器人产业列入优先发展行列。每年整个欧洲工业的投资可达到1400亿欧元,这使得其工业机器人与医疗机器人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巨大的领先优势。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中,明确表示要投入28亿美元用于对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机器人的研究。2012年10月,韩国政府在发布的“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中表示,要加快韩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程,推进韩国机器人对外出口,从而建立强大的品牌优势。日本制定了机器人产业长期发展战略,预计到2020年使日本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产业规模翻一番,非制造业领域的市场规模扩大至20倍。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对机器人产业的行动纲领作出了明确指示;2015年11月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细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夺取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决心。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机器人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将是中国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领域之一。虽然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分火热,但是机器人研发领域同样面对着诸多技术难题,在机器人与生命组织的融合及机器人自我维护等方面尚待突破,短时间内要解决这些技术瓶颈,仅凭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由工业机器人主导的全球机器人产业要达成工业智能化的目标,就必须使机器人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器人将不再只是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及标准化来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它将通过模拟人脑的智能化来完成对人类脑力活动的取代。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服务型的机器人将会在人类的生活及工作中获得广泛应用。◆发展方向:国产机器人需向高端突破目前,汽车制造产业是机器人应用最广,也是最成熟的领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主席——阿图罗·巴荣塞利(Arturo Baroncelli)表示,未来汽车制造产业的机器人应用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庞大的汽车制造业市场将为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除了汽车制造产业以外,机器人产业在其它领域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卫浴、陶瓷等行业由于人工成本上升、工作环境较差导致的招工难问题日益凸显,机器人在这一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讯电子、化工等行业的一线车间对人的身体有不利的影响,机器人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将完美展现。 但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目前还无法消化这一市场,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于搬运及上下料领域,位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低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机器人企业产品大部分都是高端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焊接等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发达国家机器人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方面,国内没有形成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亟需向高端领域迈进。◆展望: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对于众多的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全面引入工业机器人则意味着要投入海量的资金,这对于流动资金缺乏的它们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前中国企业使用的机器人大部分是从海外进口,这使得机器人产品价格处于较高的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比例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全面推广将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而机器人技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届时中国依靠人口红利而来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必将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夺得未来制造业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根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监测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平均水平为每万人55台,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每万人21台,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排名第一的韩国达到了每万人437台。随着中国工业自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将爆发出更大的能量。自2012年开始,中信部就开始考虑如何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下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谋求一条发展之路。2013年12月,中信部公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中信部在江苏组织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会议;2015年,工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初稿完成,待修改完善后将正式发布。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中,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中至少要培养出3~5家具备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拥有8~10个产业配套集群,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100台以上。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广东佛山为例,为了满足更多的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佛山三水工业园将开展“集成商+租赁企业+制造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通过融资机构的加入,打破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压力而无法普及工业机器人的不利局面。未来,通过第三方融资机构,推进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将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国家层面的政策不断出台、各个地方政府布局机器人产业基地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而对于众多的国内制造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转变传统思维,搭乘“中国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列车”;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自身在自动化及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力争进入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上游。本文由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